關于孩子撒謊這件大事,與其忙著責怪孩子,最要關注和立即行動的是先去了解孩子撒謊的原因。了解孩子為什么會去撒謊比撒謊本身更重要!
為什么孩子會撒謊?
大自然中的小動物都會有自己的保護色來保護他們的安全,我們人類孩子也有自己的保護色,可以隨時保護自己的安全,那孩子的保護色是什么呢?是撒謊!
很多媽媽都懼怕孩子撒謊,在媽媽看來,孩子“學會撒謊”就意味著好孩子開始變成壞孩子了,真的是這樣嘛?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開始撒謊說明了什么?常見的原因有三種!
01)出于安全的保護色
當孩子說謊的時候,說明孩子感受到周圍的環境不利于自己了,寶寶感受到不安全了,撒謊其實是給我們大人一個信號,大人要為孩子改善于撒謊目的相關的不利因素,幫寶寶認識到周圍不利因素消失了,寶寶自然就不撒謊了。
如果大人們時刻關注,呵護寶寶這一方面,避免寶寶因為安全感不足導致過于敏感,養成撒謊的習慣,如果寶寶長期擁有充足的安全感,內心就會越來越強大,不輕易去撒謊。
舉個案例:寶寶吃了糖果,媽媽問糖果去哪里啦,寶寶說我沒吃。此時媽媽就要知道寶寶感覺到不安全啦,他想要保護自己。
首先媽媽替寶寶描述出寶寶內心的想法,“寶貝呀,糖果很好吃,寶寶真的很喜歡吃,對嗎?”之后繼續說不可以吃的原因,“但是啊,糖果吃多了,寶寶的牙齒會被牙細菌吃掉的,如果沒有了牙齒,很多很好吃的東西寶寶就吃不到了,牙齒很重要,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,好嗎?” 寶寶雖然知道了吃糖不好但吃不到還是會難過,此刻最重要的是最后媽媽要給出一個替代方案:“這樣好嗎?糖果是可以吃的,寶寶要自己吃飯或是收玩具等等,自己做,寶寶做的很棒,就可以得到一顆糖好嘛?”
因為媽媽給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,通過小小的努力就能實現,寶寶就會努力去完成,如果目標沒有完成,不能吃糖,寶寶也會心服口服。一定要注意,當媽媽告訴孩子不可以的時候,一定要同時告訴如何做才可以。
比如:寶寶你不可以去陽臺很危險,如果寶寶想去可以叫一下媽媽,媽媽可以陪你一起去,這樣寶寶有危險,媽媽可以隨時保護。
長期這樣的方式和寶寶溝通,寶寶會因為這樣的方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解決方式,慢慢的寶寶會用這種方式自己解決問題。
02)未被滿足的貪念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的情景,寶寶偷偷拿回來別人的玩具,尤其在上小學以后,可以說,每個孩子都會嘗試獲得不屬于自己的學習用品,遇到這樣的問題記住一句話:被滿足的孩子沒有貪欲。
比如:寶寶偷拿了別人的橡皮,我的做法是,我會買同樣的橡皮給寶寶,而且滿足她。當寶寶看到自己擁有充足的物資的時候,貪念瞬間被瓦解,寶寶會覺得自己處心積慮獲得別人物品的行為,好愚蠢。
媽媽還要告訴寶寶:”寶寶你想要什么東西都告訴媽媽,媽媽都會給你買,別人的東西明天還回去好嗎?“
從寶寶身邊的小物品上滿足孩子,從小給孩子建立強大的安全感,未來真的遇到了寶寶想要又得不到的東西,寶寶的欲望也會比較平靜,而且孩子會找到折中的方式解決問題。
03)現實和想象分不清造成的
孩子到了大概二三歲的時候還會出現一種說假話的現象,明明沒有做過的事情會描繪的有聲有色,說成自己做的。這其實是因為寶寶現實和想象分不清造成的,因為區分不了,他就會把內心特別想要的東西去想象成現實,或者是把現實發生的某件事想象成過去發生過的。
舉例:一天一個家長氣勢洶洶地德拉著孩子到托班去找老師核實情況,說孩子撒謊,他說老師帶著全班同學去吃麥當勞這怎么可能,所以就認定孩子是在撒謊。
這位家長不了解孩子這種心理活動特點。其實這些是孩子內心的心理活動,尤其是特別想要的東西,孩子分不清楚,這種情況有時候會持續到孩子很大,甚至上小學的時候還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。
遇到這樣的情況時,如果寶寶還年幼,媽媽要尊重寶寶的想象力,可以和寶寶一起玩編故事的游戲。如果寶寶到了中大班的年紀,請媽媽第一件事是先認真聆聽完。
等寶寶講完了心中的故事,媽媽先夸獎:“寶寶說的真棒,媽媽很喜歡聽你講故事,寶寶你是不是很想吃剛才故事里阿姨桌子上的糖果,寶寶想吃告訴媽媽好嗎?媽媽帶你去買”。媽媽不需要評論過程,告訴寶寶如何解決問題就好了。
如果寶寶一年及以后還會出現現實與幻覺混淆的現象,媽媽需要給寶寶一些方法,避免周圍的大人說寶寶是在撒謊,導致寶寶被吸引到撒謊這條路上。
比如寶寶說,昨天我帶全班同學去吃麥當勞。媽媽聽了要告訴寶寶:“寶寶你是在講故事對吧,這是一個故事,不是真的對嘛?”在得到孩子回應后,媽媽要繼續對寶寶說:“寶寶以后你講完這些你希望發生的事情,別人質疑你的時候,你記得告訴大家,你是在講故事”。
我們要用講故事去替換大人們認為的撒謊。
有效的解決方案
兒童的價值觀樹立很重要,最核心的也是兩點。不同的孩子適合不同的方法,媽媽們應該根據情況隨機應變。
01)告訴孩子什么該做,什么不該做
舉例:有一次我女兒回來告訴我,媽媽,我覺得我的筆是誰誰誰拿走的。我問她,你看到她拿走你的筆了嗎?女兒說,沒有看到,但是她經常拿別人的東西,我覺得一定是她拿走的。我把孩子拉到房間里坐下,對孩子說,寶寶你知道嗎,一個人的信用很重要。
那信用是什么?比如麥當勞,不管在哪里,當你看到麥當勞的門店,你都會覺想去嘗嘗,覺得這個名字的店都可以提供很好吃的東西,這就是一種信任,我們大人叫它信用,它很珍貴。如果有兩次你到這家店里買的東西很難吃,你就開始不相信了,下次路過這家店,沒進去買,你就會覺得他們家的東西不好吃,是不是這樣。
“寶寶,你看啊,你的同學擅自拿了別人的東西,幾次就給你留下了印象,你丟了東西,你會馬上覺得是這個同學拿的,有沒有想過,很可能這個同學真的沒拿過你的筆,但是卻沒有人相信他”。“一個人不能輕易撒謊,當這個人信用沒有了,再去重新獲得別人來相信他就很難了,維護自己的信用,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小心翼翼。”
這樣的話告訴一個七八歲的孩子,一開始孩子一定有點難理解,但是這些價值觀就是這個時候植入孩子的心靈的。再往后的日子里,孩子遇到被百口莫辯的情況,此時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反思信用這個問題。
02)言語間暗示孩子,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
同理,這個問題針對每個孩子的適應方法不同。當孩子用隱瞞的方式拿了不該拿的東西,有一天來主動告訴我的時候,我會很認真聽完孩子的陳訴,在告訴她,“你很棒寶貝!”
我會告訴她:“你知道嗎,你天生是個好孩子,好孩子的特征就是做錯了是會很內疚,壞孩子做錯事是不會內疚的,是不是這樣?”“你有沒有發現你是不能做壞事的,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,你就會很難過,這是好孩子的特征。” 當一個做錯事的孩子,發現自己原來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的時候,那種喜悅的力量是很強大的,他們會更加堅定做一個好孩子。有了這種內驅力,孩子的自信能力開始蘇醒,平時會很自覺的監督自己的行為
以上都只是個人的案例,以對話的情景便于大家理解。對于自己的孩子,每位家長都要認真去傾聽、用心去理解孩子內心。